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

上传者:大象瘦瘦
2021-02-23 09:23:42    共16页      24.66Kb
认领文档
手机打开
马上扫一扫
手机打开
随时查看

继续免费阅读全文
  不看了,直接下载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docx
文档介绍:
摘要。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突出特征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工业化、低成本的出口导向工业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工业化前景是光明的,按照正常发展,中国最晚将在2025年到2030年实现工业化,但中国工业化进程未必会一帆风顺,金融危机后,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服务化的重大趋势,加大了中国工业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难度,增加了中国工业化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关键词。

工业化。

阶段。

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

制造业服务化中图分类号。

F4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3890(2013)07-000507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

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实现了中国基本经济国情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陈佳贵、黄群慧,2005)[1],中国的经济总量跃为世界第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所谓“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或者称“中国模式”成为热点。

由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构成“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全面科学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就是理解“中国道路”的一个关键。

而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至少需要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现在中国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

二是如何描述已经走过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怎样的特征。

三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工业化,中国能够顺利地成为工业化国家吗。

本文试图基于我们长期跟踪评价研究的结果,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从工业化进程角度给“中国道路”一个注解。

二、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评价工业化并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换。

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

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

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大的时期。

世界上一些很落后的、还没有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如一些非洲国家,属于前工业化阶段,而美、英、日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工业化初期、中期或者后期。

为了 更具体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还可以把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各具体划分前半阶段、后半阶段。

而具体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到达什么样的阶段,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选择相应的指标来综合评价和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同时,也加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工业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如何具体评价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我们具体选择以下指标来构造工业化水平的评价体系(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2006)[2]。

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择人均GDP为基本指标。

产业结构方面,选择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为基本指标。

工业结构方面,选择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为基本指标。

空间结构方面,选择人口城市化率为基本指标。

就业结构方面,选择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基本指标,再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估计确定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如表1所示)。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和各个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值,我们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在此基础上,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根据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可以划分相应的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0具体对应前工业化时期,1~16为工业化前期的前半阶段,17~33为工业化前期后半阶段,34~50为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51~66为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67~83为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84~99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100及以上为后工业化时期。

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对2010年中国全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四大 板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大西北、大西南、中部六省、东北地区七大区域和31个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3]。

从全国看,进入“十一五”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从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板块区域看,东部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东北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中部和西部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从七大区域中,长三角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

珠三角、环渤海和东三省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中部六省和大西北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大西北的工业化水平最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

从省级区域看,到2010年,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这几个省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化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辽宁、福建、山东、重庆、内蒙古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与全国的工业化平均水平相当。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数量最多,其中湖北、河北、青海、宁夏、江西、湖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黑龙江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广西、山西、甘肃、云南、贵州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

海南、西藏、新疆等三个边疆省区的工业化水平最低,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

如果将我国工业化进程对应到不同省区人口和面积分布,如表3所示,到2010年,全国有2个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16%、人口占全国的3.20%、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26%。

全国有10个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1.49%、人口占全国的38.10%、土地面积占全国 的23.68%。

全国有16个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9.52%、人口占全国的56.19%、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5.53%。

全国有3个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3%、人口占全国的2.51%、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0.53%。

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有极少数户籍人口进入到后工业社会,而大多数人口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征分...
内容来自百姓文档网www.15ro.com转载请标明出处